企业调查显示,在经济加快恢复的带动下,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非制造业企业比重连续3个月下降,但仍连续11个月处于50%以上。
2021年12月,农业农村部出台了《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提出,培养100万名具有中高等学历的产业发展带头人、社会事业带头人和基层组织负责人,培育500万名高素质农民加强人才服务站、专家服务基地等人才服务平台建设,为农业农村人才提供政策咨询、职称申报、项目申报、融资对接等服务。张玉龙一边给记者解释,一边探身授粉、掐尖、疏蔓,打理好后插上红标签,标注好日期:11日,授粉完成。

潘虎林摄山东省平原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农民农艺师王笃春(左一)颁发证书。龙居镇党委书记隋海伟介绍,市里建立了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推荐评审体系,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和县区职能部门掌握情况、熟悉农民的优势,分级成立推荐委员会,确保推荐人选过硬。别人种的瓜皮薄,吃起来沙甜。手持雾化水枪,穿着胶鞋喷喷洒洒、走走停停,张掖市副高级农艺师杨万军一大早便在育苗大棚里忙个不停。马鹏耐心讲解了一下午,从科学制定免疫程序、做好环境监测,到饲料选择、药物配比,内容贯穿生猪养殖管理全过程。
用的啥肥料?啥时候授的粉?张玉龙钻进老赵家的大棚,很快找到了原因所在,授粉时间延迟了。多年前,马鹏中专毕业后返回家乡,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年出栏生猪已达4000多头。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东坝头镇除了公安力量,还有政府组织的护河员、网格员,以及各种民间力量参与黄河治理。
大力支持社会环保组织、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有力保障被损生态环境得到及时修复。2018年以来,黄河沿岸补植树木11.6万株,增殖放流鱼苗121.26万尾,促进30处矿山得到及时修复,实现了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生态效果的有机统一。目前,我省正不断提升河南法治文化带建设,并丰富其品质内涵,通过开展示范创建、融入法治元素、提升科技支撑等举措,不断增强法治文化带品牌影响力,法治教育作用不断发挥,其已成为我省法治教育的一张金字名片。近日,记者就黄河保护法实施等有关话题采访了我省法律专家和河务系统工作者。
4月1日,一部专门保护她的法律就要施行了。截至目前,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共建成普法长廊集聚群53处、法治文化示范基地43处、普法成果展览馆4个、黄河工程与文化融合示范点8个,设置普法标志牌2800余个,成为群众学习法律知识、开展法治实践的打卡地。

注重衔接配套发挥法律合力黄河保护法内容涵盖广泛,涉及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为我省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2018年,省司法厅联合河南黄河河务局,在我省700多公里的黄河河南段打造了横贯8个省辖市的普法精品工程——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并被全国普法办命名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将环境资源审判纳入府院联动大盘,共同做好诉源治理、矛盾化解、生态修复等工作,推动形成大保护大治理的强大合力。给青少年讲环保,得用他们喜欢的、听进去的方式。
潘其恒是河南康盈黄河生态保护志愿服务队队长。河南黄河河务局局长张群波表示。谈到黄河保护法的实施,沈开举认为,需要在国家层面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全面指导、统筹协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审议黄河流域重大政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等,协调跨地区跨部门有关重大事项,督促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增强黄河保护法律制度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注重发挥法律合力。徜徉在黄河大堤,感受到的是黄河治理带来的生态颜值与群众幸福指数的同步提升。
如今,守护黄河已融入张思远的工作日常——治安巡逻时黄河大堤是必巡线,入户走访时宣传保护黄河也是重要话题。2018年以来,全省法院审结各类黄河流域环境资源案件10041件,坚持环境有价、损害担责原则,充分发挥民事审判救济和赔偿功能,赔偿金额达1.09亿元。

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沈开举说。3月21日,坝头派出所民警在兰考县东坝头镇黄河湾风景区开展日常巡逻。
站在黄河大堤上极目远眺,壮阔的黄河景色尽收眼底。张思远的话道出了黄河岸边这群守护者的共同心声。2019年,共青团中央美丽中国·青春行动项目启动,他积极参与其中,成为此项目中环保知识进校园的负责人,同时担任绿色种子播种计划志愿服务宣讲团团长,从此,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环保实践活动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都是在黄河边长大的,对黄河有着深深的感情,能为保护母亲河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很高兴。位于黄河干流中游的西霞院水库碧波浩渺,坝下左岸的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取水口已经完工(3月29日摄)。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的四梁八柱已初步搭建。
宽阔的大堤上迎面驶来一辆警务巡逻车,这是兰考县公安局坝头派出所张庄警务室社区民警、黄河东坝头段村级河道警长张思远和同事们又来巡河了。依法共护母亲河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青莎 刘晓阳万里黄河,险在河南。
补种复绿、增殖放流、劳务代偿、认购碳汇……全省法院不断创新审判执行方式,把司法裁判的效果实实在在体现到生态修复治理效果提升上。郑州黄河生态廊道郁郁葱葱、景色宜人(3月30日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聂冬晗 摄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颜值再提升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海涛 徐东坡沿黄河大堤走向郑州黄河岸边的花园口事件记事广场,远远就看到一尊高高的碑形建筑标识,上书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几个大字,在其方形基座上,还刻有黄河走向图。记者3月30日从省司法厅了解到,这是我省在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设立的首个示范基地建筑标识。
同时也要看到,黄河保护和治理还面临着复杂的问题和挑战。谭勇 曲帅超 摄我省创新审判执行方式守护黄河生态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朱殿勇 周青莎海报/王坤源3月30日,记者从省高级人民法院获悉,近年来,全省法院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以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改革为总抓手,不断创新审判执行方式守护绿水青山,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贡献法院力量。目前,全省法院联合设立了18个生态修复基地、18个宣传教育基地。为使黄河保护工作更加精细化,在具体操作中,公安机关依托一村(格)一警机制,除了四级河道警长之外,在黄河流经的每个行政村建立了村级河道警长,张思远就是村级警长之一。
沈开举表示,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我省在黄河保护治理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从本月起,气象法治文化元素开始融入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成为黄河岸边的微景观。
编者按4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将正式施行。坚持因地制宜注入强大活力黄河保护法立足流域视野、黄河特点设计制度措施,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完善管理体制,强化规划与管控,针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障黄河安澜等方面作出规定,加大保障、监督和处罚力度,有许多法律制度创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部法律,看看小朋友们能为保护母亲河做些什么。村民们的护河意识逐步提升,见到有受伤的鸟类,他们会主动和张思远联系。
实施集中管辖以来,郑铁两级法院受理黄河流域各类环境资源案件2361件,审结2302件,结案率97.5%,服判息诉率87.81%,案均审理天数为32.35天,比实施集中管辖之前的82.53天减少了50天,集中管辖系统治理优势不断凸显,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趋好。对于我省来说,应当注重进一步结合黄河流域河南段的实际需求,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法规、规章,完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设计,做好衔接配套,确保黄河保护法有效实施。周晓荷 摄把绿色种子播撒孩子心田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晓荷小朋友们好,我手里拿的这张图片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东坝头镇党委书记、黄河东坝头段乡级河长蔡尚锋表示:河道警长以其执法权威,能够对黄河沿线的非法盗猎、乱排乱放等行为进行威慑,河道警长制已经成为守护黄河的一柄‘利剑。
2021年11月,省高院在郑铁中院设立郑州环境资源法庭,这是全国第4个专业化环境资源法庭,集中管辖区域由我省黄河流域扩展至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和淮河干流流经区域。目前,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国家安全、法治政府建设、网络安全等越来越多的内容融入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且内容不断丰富。
加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3月24日,郑州市二七区鑫苑小学,一堂有关黄河的普法课在这里进行,授课的是90后青年志愿者潘其恒。
2021年,我省全面推行河长+警长制,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道警长。司法助力黄河流域河南段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